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。
時下,計算機斷層掃描(CT)和磁共振成像(MRI)已成為患者在體檢或出現頭暈、頭痛時的常規檢查。拿到影像報告,有些人看到“缺血灶”“腔梗灶”和“多發、散在梗死灶”等字樣時,便如臨大敵。事實上,“腔梗灶”“缺血灶”只是影像學上的表現,并不等同于腦梗死, 它們被統稱為無癥狀性腦血管病,是頭顱影像學上最常見的表現。
影像學發現和疾病之間并不是簡單的一一對應關系。就像在家里發現一片水漬,我們只能說這個地方有漏水的跡象,但并不能確定是水管壞了、屋頂漏水,還是其他原因造成的,也不好確定什么時間產生的這片水漬。
同樣,影像檢查中發現的病灶并不一定指向一種特定的疾病,它們可能與多個問題有關。因此,影像學結果只是幫助大家了解健康狀況,真正的診斷還需要結合其他檢查和醫生的判斷來綜合考慮。
那么,大家該如何看待這種無癥狀腦血管病呢?
發現“缺血灶”是不是大腦缺血了
發現“缺血灶”并不是大腦真的缺血了,而是指在影像學檢查(CT或MRI)中發現腦組織存在異常信號區域,通常是指血管源性腦白質高信號。它并不是一個醫學診斷,也不是一個疾病名稱,而是MRI對一種影像改變的描述。
老年人中,少量的腦白質高信號,并不影響大腦功能。醫生認為這樣的腦白質高信號的存在是屬于正常的,就像人額頭的皺紋和頭上的白發,是衰老的表現。如果腦白質高信號累積或擴大,可能導致以下問題。一是認知功能下降,影響執行功能和記憶。嚴重時還可能出現步態障礙、吞咽困難和排尿功能異常等癥狀。二是卒中風險增加。腦白質高信號可能是腦梗死的前兆,尤其是當其合并其他血管危險因素(如高血壓、糖尿病)時。
“缺血灶”會轉化為腦梗死嗎
這是大家最擔心的問題。少量“缺血灶”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與未來的腦梗死風險增加沒有絕對的關系;但當“缺血灶”過多或持續加重,不好好控制高血壓、糖尿病、高血脂等危險因素時,腦梗死就會發生,即平常所說的中風或腦梗死,可表現為嘴歪眼斜、肢體無力等癥狀。
為了預防“缺血灶”進一步增多或惡化,建議大家做到以下幾點。
1
調整生活方式
★戒煙限酒。
★保持低鹽、低脂、高纖維飲食。
★維持健康體重,體質量指數(BMI)保持在18.5~23.9。
★規律作息,避免熬夜和過度疲勞。
★保持良好的心情。
★堅持定期運動,建議結合自身體能,以戶外運動及有氧運動為主,保持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每周至少150分鐘。
★監測血壓、血糖和血脂,如有這些血管危險因素,要遵醫囑服藥。
2
遵醫囑檢查
定期(半年至一年)進行體檢,包括血壓、血糖、血脂、同型半胱氨酸等檢查。如果發現“缺血灶”,不用過度驚慌,建議到醫院就診,由專業醫師評估并制定進一步的檢查及治療方案。
有“腔梗灶”是得了腦梗死嗎
“腔梗灶”也只是影像學發現,這不代表現在就得了腦梗死,只是說明大腦里有個陳舊性的病灶,其確切病因并不清楚,可能是之前得過腦梗死,也可能是與年齡相關的擴大的血管周圍間隙,需要醫生進行評估。因為癥狀可能較輕,甚至沒有癥狀,尤其是病灶位于非功能區或非要害部位,所以患者體檢前并沒有注意到。
不過,報告上的“腔梗灶”是值得關注的。因為這提示大腦發生過一些病變,可能腦血管已經有問題,與高血壓、高血脂、糖尿病等慢性病控制不良有關。如果放任不管,反復多發性腔隙性腦梗死累積,患者就會出現步態障礙、精神障礙、認知障礙、尿便失禁等癥狀。
為了預防“腔梗灶”進一步增多或發生急性卒中,我們需要積極改善生活方式,控制血管危險因素,定期前往醫院進行隨訪。
查出問題是否需要服用藥物
關于影像報告中的“缺血灶”和“腔梗灶”,很多人最關心的就是是否需要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類藥物。依據《中國無癥狀腦梗死診治共識》及《中國腦血管病一級預防指南2019》,不建議單一的腔隙性梗死不伴有任何血管危險因素(如高血壓、糖尿病等)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藥物和他汀類藥物;建議有血管高危因素的患者到醫院就診,經過醫生的評估,決定是否需要口服藥物;出現認知能力顯著下降、肢體活動不靈、說話含糊不清等癥狀的腔梗死患者也需要經醫生確診病因,評估是否需要藥物治療。建議40歲以上男性和絕經后女性每年進行血脂檢查,血脂升高的患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規范治療。
提示
如果出現突發的口角歪斜、手腳無力、吐字不清等癥狀,這可能就是真正的卒中了,應盡快到就近的卒中中心就診或及時撥打“120”急救電話。